西安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西安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西安市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关键时期编制的一项重要规划,自《规划》印发以来,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规划》主要指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规划》确定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五方面的指标,整体来看,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类指标均已超时序进度推进。

1.就业创业工作

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标上,“十四五”目标约45万人,规划实施两年来,全市共完成32.49万人,已超到目标值的70%。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指标上,根据我局关于2022年度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年报及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工作情况的通报,2022年底共有240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确认合格。

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指标上,受中省人社部门“职业技能三年提升行动”影响,我市两年来完成培训58.89万人次,未来我市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将着重提升技能培训质量。

2.社会保障工作

2022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21.23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0.88万人。2022年末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5.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3.95万人,。

3.人才人事工作

2021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6.09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44万人,2022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6万人、技能人才3.38万人,相关指标也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4.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2022年全市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3.49万件,仲裁结案率98.75%,调解成功率64.41%。结合各区县人社部门的相关新闻报道及我局实地走访调研,各区县也均取得了积极进展,相关指标任务均超时序进度。

5.其他人社公共服务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持卡人数达1297.77万人,电子社保卡申领人口覆盖率达52%。

(二)重点任务进展亮点突出

1.积极推进就业创业

在政策支持方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减免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举措,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秦云就业”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家门口”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区县、开发区的秦云就业西安专区均已上线。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持续完善政府补贴培训机构及培训工种(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培训等多种模式。

2.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88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0.09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补助金10.72亿元,发放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临时生活补助5075.32万元。

社保基金安全监管体系健全。抓好社会保险基金疑点数据核查工作及社保基金安全工作,完善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印发了《关于公布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方式的公告》。

3.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2022年,市委人才办印发了新版《西安市高层次人才评价确认实施办法》,在全市建立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西安市人社局同步上线了“西安青年人才驿站”云平台,同步提供档案查询、落户办理、人才认定等公共化服务,为有意愿在西安就业创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引才企业提供政策优待服务。

4.持续推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以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2023年5月1日起,西安市执行最新最低收入工资标准,新城区、莲湖区等一类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60元,鄠邑区、蓝田县等二类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050元。

5.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专业队伍建设,培养和壮大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2022年4家企业和1家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和示范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始终保持“根治欠薪”的高压态势,加大对用工单位及在建项目的巡查力度,向社会公布多起典型欠薪案件,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6.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实现238项事项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上尽上”,220项事项在市政务大厅“应进必进”,“好差评”好评率达到99.88%。积极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全市常住人口持卡人数达1297.77万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规划》实施两年多来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规划》的高质量推进。

一是就业创业形势仍然面临压力。受疫情多轮次反复冲击、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市场预期性不强,企业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就业总体需求仍有待恢复,叠加高校毕业生数量处于高位,部分专业与我市产业结构匹配程度不高,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社会保障服务仍需完善。近年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人群和服务量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纵深发展的诉求不断加深,实现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诉求仍有待加快,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规范化、标准化需求任务仍然较重。

三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随着新业态发展,平台经济迅速壮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增多,劳动关系主体结构更加复杂,维护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方面均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加之全球经济波动,增加了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

四是公共服务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党的二十大提出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的部署要求,“跨省通办”、“全市通办”等改革工作仍需加大力度,伴随着人社事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服务范围和服务数量持续扩大,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不稳定和流动性大的问题影响到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进一步落实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全力稳岗稳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稳就业工作合力,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优化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二是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加大力度推动服务向前延伸。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健全劳务协作机制。三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和灵活就业,依托秦创原创新平台,积极探索打造创业生态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二)坚持民生兜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部署要求,着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规范安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力配合做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做好个人养老金试点宣传和稳步推进工作。二是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成果。三是稳慎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按照中省安排部署,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稳岗返还、扩岗补助、扩围保障、技能提升等政策。

(三)坚持人才引领,激发人才引育留用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要求,推动人社领域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青年人才驿站”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就业储备池”建设,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打造西部地区人才集聚地和交流平台。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西安市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为契机强化宣传,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突出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倡导劳动者终身培训理念,提高个体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统筹做好人事相关工作。持续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做好引才留才保障工作。

(四)坚持权益保障,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部署要求,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积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施劳动关系“和协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和服务。二是持续深化根治欠薪。充分发挥市治欠办牵头抓总作用,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隐患,强化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坚持正向宣传导向,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中省工作部署,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持续做好企业薪酬调查工作。

(五)坚持提质增效,打造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公共服务的部署要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推进“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工作,不断优化人社服务,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二是推进人社法治化建设。全面落实人社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依法行政,落实依法决策,法律顾问动态咨询等工作机制。三是加强人社信息化建设。推进省市协同的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社保卡服务和“一卡通”应用平台建设。加强数据安全制度建设,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